《四平青年》突破自我审查的魔咒

在刘淼推荐下,我看了国产地下电影《四平青年》(国内视频网站上都被删光,请看Youtube链接)。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是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一部国产电影。 《四平青年》是一部讲黑社会黑吃黑的黑色喜剧片,几乎每一句对白里都有詈词脏话,也毫不回避暴力和情色,尽管镜头拍摄和剪辑粗糙,配乐喧闹和艳俗,但充满了一种在国产电影中消失已久的东西——生命的张力。 二龙湖黑社会小混混浩哥,看上了富二代蓝百万的女朋友琳琳,于是带领小弟追到四平,在那里收了小弟,并跟四平黑道上的八哥发生了冲突。而八哥也看上了这个琳琳,于是展开了一场黑吃黑的争斗。这里面有民间恩仇,也有江湖情谊,看到几个死心塌地跟浩哥干的小弟,着实让人有些感动。 整部电影充满了冷冷的反讽,常常让人忍俊不禁。真正的黑心杀手坤哥杀了人,跟女友琳琳依依惜别,镜头拉开,背景是四平公安局。里面对警匪关系,也毫不避讳,在国内被禁是必然的。 中国有世界上严厉程度仅次于朝鲜等少数国家的电影审查制度,草莽起家的执政党深谙影像与政治的关系,哪怕出版稍纵文网,影视管制也毫不放松。所以,冯小刚在一次导演年会上才说了大意如下的一段话:“国外同行的电影都往好处…

(untitled)

《罗得和他的女儿们》吕卡斯·范·莱登 1509年 这是法国残酷戏剧大师阿铎(又译:阿尔托)的最爱。  893 total views…

识对人 读对书

(注:图为王公懿水墨作品《洞穴》局部) 静下心来想想,过去的2013年并非一无所获,最起码通过做《新西湖》杂志认识一些出类拔萃的人物。跟他们一席谈所带来的收获,往往超过读一百本书,看一千小时的讲座。 这绝不夸张。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听在某一领域有建树的人推心置腹的倾谈,就是爬上了高人的肩膀,天因之广,地因之阔,霾因之散,气因之清。 去年我和同事汤葛月人对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思想家高士明进行了访谈,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对西方当代思想和艺术精熟、以一篇《被叛卖的杜尚的遗产》论文成名的他,动辄引用的却是《蕙风诗话》之类“土经典”。再详谈下去才知道,在他那里早已解决了学习的土洋之争。 高士明告诉我,早在民国时期,梁启超、陈寅恪等人就解决了一个中国人治学绕不开的问题,即学术的古今中西问题,并提出“非中非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不中不西”。每年本科新生入学第一课,他都请名师来给他们讲解王国维《国学丛刊序》。这篇文章开宗明义:…

跨年读木心

没有钟声,没有诗歌,没有蜡烛,今年的元旦除夕夜在书斋的台灯下度过。这两天一直在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饥渴慕义地读,废寝忘食地读。 读木心的书,不必全盘接受其观点,甚至不必半盘接受,关键是能够跟他在山尖上,一起呼吸思想自由的空气,共享独立思考的荣光。 多年以来,从来没有一本书,能让我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文学回忆录》可能将是一本。 这本书,并不是木心所写,而是他的学生陈丹青的听课笔记。类似《论语》,并不是孔夫子亲自写的。木心瞧不上孔子,大概也没想到死后自己的语录会变成书。 书中佳句俯拾皆是,但对我最有启发的,不是作文,而是做人。 木心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清洁的精神,以及西方古典艺术家的求真求美的思想。在他身上,看不到酸腐的旧式文人气,也没有假国学大师身上的伪善气息。木心,是赤子,是耶稣所说的小孩子的式样。我觉得,能与他同用一种语言文字是一种幸福。 木心颠覆了许多文学上的庸众之见。 他认为《新约》的文学成就大于《旧约》。为此他曾在年轻时跟一位女笔友书信往来辩论了五年。看了他的解释,我被说服了。…

Building Stories

我今年买了不少大书,包括重达30多公斤的54本《文史资料选辑》,但都没有昨天收到的一本书壮观。只见亚马逊送货员骑着电动车,斜抱着一个又长又宽的扁纸盒过来,不知道的以为是一面穿衣镜。 就是它!中文亚马逊最后一本,美国亚马逊刚刚断货。皆因《纽约时报》把它评为2012年十佳书籍虚构类第二位。它就是Chris Ware的图画小说 Building Stories (我姑且译为《小楼春秋》)。 上面这张图不是我,我是从网上借来的,为了让大家可以看清楚这本书的体量有多大。 书包在一个盒子里,拿到床上,儿子以为是玩具,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打开盒子,里面紧紧地覆着一层塑料膜。划开之后,就看到一叠印刷品,有小册子,报纸,杂志,楼书一样的大册子,不多不少,一共14种。我跟老婆先看了第一册无字小画册,立即被它吸引了。 这不是漫画,这是一部小说。女主人公是一个安装着假肢的插花匠,尽管只看了一本小册子,就被她的孤独、悲伤所感染。她也曾学过艺术,后来放弃了。在这一个盒子里,有她“画”的小蜜蜂漫画。…

十分钟里程碑测试

昨晚在大学里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不成功学》,提到了一个“一生最重要的八个时刻”的实验。 下面这个实验又叫“十分钟里程碑测试”,它是七十年代一个叫Ira Progoff的人在一本叫做《笔记工作坊》(At A Journal Workshop)里提到的。据说这个实验可以帮助你达成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镌刻的那句神谕:认识你自己。 一、实验前的准备 1、你需要一支好用的笔,几张白纸,一个厨房用的计时器(有计时功能的手机也可)。 2、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舒服地坐下来,深呼吸,完全放松。 好,下面实验开始。 二、3分钟自由回忆 1、把自己的名字工工整整写在一张纸的顶端,如果有乳名,也写上,哪怕叫狗剩也没关系,这个实验之后你自己看见。在名字下面,写上你的出生日期。 2、全神贯注地盯着纸上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仿佛盯着别人的名字一样。把注意力集中到出生日期上,然后努力回忆和想象: 1)此人出生的地点:在医院,在家里,还是在马槽中? 2)此人出生时,他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3)他出生时家境如何?…

手绘电影海报--失落的艺术

浙江图书馆每逢周末开放的假日书市是一个神奇的所在,那里可以10元钱买到一套商务印书馆绝版的《判断力批判》(上下册),也可以5元钱买到1981年出版的《优秀戏曲剧本奖》,如果愿意多出点钱,可以买到在中国印刷的外文版书籍、画册,我曾60元买过精美的NIV版2011新版《圣经》。昨天媳妇在那里看到一本画册The Art of Drew Struzan,最后以100元拿下。 回家翻这本画册我才知道,我所看到的印象最深的电影海报和DVD封面,像《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印第安纳琼斯》、《星球大战》、《哈利波特I》都出自Drew Struzan之手。他是最后一个电影海报手绘大师,代表着一门即将消失的艺术。 这本书的序言是《肖申克的救赎》的导演(同时也执导过《绿里奇迹》、《迷雾》)Frank Darabont写的。他说,现在电影界被一群不懂艺术为何物的白痴所霸占,他们喜欢电脑生成的海报,而对于手绘艺术充满傲慢与偏见。很多制作人说:“我们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观众觉得手绘海报已经过时,他们更喜欢电脑海报。”但是Frank Darabont反诘:你所说的市场调研在哪儿?我和我身边的朋友…

采访德国之声2012年最佳视频博客获得者皮三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至今已经举办了8届。2012年,著名视觉动漫艺术家皮三(王波)的动画系列“哐哐哐”荣获最佳视频频道评委奖。我在咖啡馆用电话对他进行了专访,由于身边除了一份《南方周末》没有带纸,我只好把采访内容记录在报纸的空白处,遗漏舛误在所难免,请大家谅解。 皮三接到德国之声组委会的电话通知,才知道自己获奖。此前,他对国际博客大赛并不熟悉,只知道猛小蛇凭借《狗日报》曾经获得过此奖。对于获奖,他非常高兴,并对德国之声发表了如下感言: “感谢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能给予我‘最佳视频频道’奖,我没有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系列网络动画片能获得更多人的喜欢和关注。我更愿意把这个奖看作是对创作的趣味性和独立思考态度的鼓励,再次感谢。” 一、做动画是追随本能 2000年左右,Flash动画在中国互联网上盛行。这种在国外用来做网站交互动画的工具,到了中国成了制作短片、mv的利器。老蒋、bbqi、白丁、卜桦、皮三等一批具有专业美术功底的人,全凭兴趣和一强热诚,投入到Flash制作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网民称他们为闪客,因为Flash是闪烁的意思。 皮三作为著名的闪客,本世纪初凭…